TPP帶給台灣的機會與背後意涵/林復俠
拋開國內政壇的選舉口水,近日國際政治圈最重要的議題除了歐洲債務危機導致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下台或改組外。在亞太方面,最重要的莫過於在亞太經合會(APEC)中由美國正式拋出的經濟議題震撼彈:泛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經濟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TPP),此一由美國主導與大力推動的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已包含了日本、越南、紐澳、加拿大、智利、秘魯等環太平洋地區的十個國家,占全球GDP的三成五,未來有望形成全球最大也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區。
緣起
最早美國於2006年開始啟動此談判,從2009年12月開始由總統歐巴馬指示積極重新運作此一關係協定,意圖在完成美國二十一世紀對亞太的經濟戰略布局以及促進美國產業與復甦。在五年多的運作與籌備、先期談判之後才正式在APEC中走上世界舞台。簡單來說,TPP是一個「高標準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它和一般國家間所簽屬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相似,但要求更高的市場開放度與經濟成熟度,希望在十年內實現協定區域內包括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在內的的所有商品的零關稅,並涉及市場透明、金融監管等領域。
美國推動此協定背後的目的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在力邀日本加入TPP協定的同時,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亞洲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卻沒有收到邀請函。美國所持的理由是「中俄的經濟發展成熟度與市場開放程度不高,不適合加入TPP」。當然,TPP要求幾乎100%類別的貨物貿易稅降到零,大陸本身對美國強推這樣高自由度的協定存有制衡中國的疑慮在所難免。而大陸的經濟政策思維注重穩定與主權掌控,如此高自由度的免關稅協議將使大陸的經濟門戶洞開,即使美國不邀請,大陸本身對這樣的協議無論在政治面或是經濟實務面的牴觸情緒都在所難免。
但美國背後的動機仍然值得深究:首先,不邀請中國加入TPP將有助於平衡美中的貿易失衡差別,由於區域免稅貿易,中國不加入TPP將喪失比較優勢,使美國可以從其他國家更便宜地進口,從而抵銷目前和中國大量的貿易失衡。
再來,短程目標為了挽救美國低迷的經濟與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透過此擴大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將能擴展更多的出口市場與降低貿易成本,促進美國的產業持續發展。且TPP的高標準根本就是以美國的產業等級與經濟制度為藍本去要求其他國家,對美國自然是利多於弊。最後,遠程戰略目標是為了美國在二十一世紀於多極化的國際政治體系以及亞太新興崛起的經濟態勢間先馳得點,聯合經濟新興國家與區域聯盟、削弱中俄的影響力從而在亞太地區站穩腳步,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永久利益。
台灣加入TPP帶來的影響
在國內,馬英九總統與蔡英文主席先後在於美國商會的企業座談演講上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台美經濟關係、TIFA及FTA的簽署等等,也提到台灣應該為加入TPP創造條件、做好準備。顯見TPP未來十年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不小覷,乃至於台灣能否重新與國際經濟加強接軌是有重要關鍵地位。馬總統不但將加入TPP納入黃金十年經濟篇的願景,也指示經濟部為未來十年加入TPP做好產業因應及經濟自由化的準備。行政院長吳敦義更指出:
『馬英九總統已揭示加入TPP是「黃金十年、國家願景」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要求相關部會有效掌握全球最新情勢及區域發展動態,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為台灣加入「TPP」創造有利條件。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轉述吳揆裁示:『(原音)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深入評估對整體及個別產業可能的影響,並研議因應對策,另應加速推動對外洽簽經濟合作協議,多管齊下,逐步創造我國加入TPP的有利條件及經濟發展新契機。』』
我方加入TPP的理由單純,不外乎追求經濟的自由化與融入國際體系。如能夠成功加入TPP,不但能夠大幅度擴大我國FTA通路,還能夠直接與東協四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越南)連接,不用再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去談FTA,可以將和亞太主要國家的自由貿易通路一次到位,更能伸展觸角至日本、美國,甚至南美的智利與秘魯。不只對台灣在擴展經濟上是極大利基,更為台灣重返國際的政治困境殺開一條通路。儘管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在許多地方的規範和國際並不相符、產業升級或轉型也尚不夠完全。但許多市場開放程度比台灣更低的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比台灣經貿制度更不健全的祕魯都願意加入。台灣應該把握此次機會推動國內產業升級與轉型,以達到經濟自由化與和國際高度接軌的經濟戰略目標。
參考資料:
金融時報:TPP,美國的獨角戲?
吳揆:為加入TPP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