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劉處長在美國被抓背後的國際政治意涵。

劉處長在美國被抓背後的國際政治意涵。

對台灣來說,本周最重大的國際新聞莫過於我國駐堪薩斯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劉姍姍因涉嫌虐待、剝削菲傭而遭到FBI逮捕。第一時間引起譁然之處在於劉姍姍身為外交人員,照理應享有外交豁免權。被直接逮捕抓走對該國來說是非常嚴重的侮辱,甚至傳出美國檢方以「台灣不是國家,故無外交豁免權」為由合理化逮人行徑,國人普遍憤怒。外交部也第一時間嚴正對美國提出抗議及交涉,馬總統則指示外交部要求盡快放人。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案情逐漸明朗,大家漸漸發現劉姍姍似乎罪證確鑿,挺她的聲浪漸小。取而代之的是批判外交部第一時間只會護短。一下說劉有豁免權,但根據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

外交部官員指出,外交豁免權(diplomatic immunity)指在兩個有正式外交關係國家間,派遣國外交代表及其眷屬在駐在國領土,有全部或部分管轄豁免權,包括刑事管轄、民事豁免,出入境時不必接受安檢等。若外交官在當地犯罪,該國法院無權審理,只能驅逐出境。但台美不具正式外交關係,僅在1980年簽訂《台美特權、免稅暨豁免協定》,但僅是「功能性豁免權」,即外交人員須執行公務時才享有豁免權

據以上看來,我們只能算是擁有「不完全豁免權」,而非一開始外交部義憤填膺地指控美國違反外交豁免權。有趣的是,觀察網友與周遭朋友的反應,大家都說吳敦義「這次好中肯」,甚至連親綠的同學都說:「這次不白賊了!」。院長口才好固然很棒,但也可以多多考慮甚麼時候該說甚麼話。另一方面,也有朋友調侃:「難怪六三三做不到,原來在美國被抓了嘛!」

筆者暫且將劉姍姍是否真有虐待菲傭、薪水是否少給、外交豁免權的有無等等細節爭議先擱置,就國際政治與台美關係的角度來探討此一事件。

筆者認為此次事件基本上應該只有兩種情況:

一是堪薩斯地方政府根本搞不清楚「駐美國台北堪薩斯經濟文化辦事處」雖無邦交但仍有部分外交豁免權,再外國人的常識裡基本上只有「大使館」、「駐外辦事處」等,要堪薩斯警方與FBI理解「經濟文化辦事處」在外交上是甚麼關係,恐怕也不是他們的專業。
而檢察官與FBI由於掌握到劉姍姍有潛逃嫌疑,在時間緊迫之下只好盡速收網,也沒有時間去搞清楚「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這種台灣人自己都要吵翻天的問題。單純就是一個外交誤會。

二是美國政府從頭到尾都很清楚是怎麼回事,算準時機在馬政府拋出和平協議之後不久
順手透過此事件狠狠打馬政府一巴掌:警告台灣政府不要過度親中,美國老大哥隨時可以弄你。甚至透過此類事件影響台灣島內選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即使台美關係在馬政府上台後有所回升,但為了應對中國崛起,美國在亞太地區動作頻頻。一下是推廣TPP(泛太平洋戰略合作夥伴)架構卻又排斥中、俄國,一下是菲美聯合軍演,一下是在澳洲駐軍。中美台三邊關係也更加詭譎,台灣的外交壓力也越來越沉重。馬政府上台後,美國雖然樂見兩岸和平互動,卻又對馬政府過於親中的政治動作感到疑慮與擔心。萬一有一天台灣和中國統一,中國有能力跨出第一島鏈朝太平洋發展,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及影響力將嚴重地備受威脅,且也不能夠再販賣軍火給台灣。因此,保持對台灣的戰略模糊以牽制中國對美國來說是最有利的選擇。

針對美國的政治動作,馬政府大可不必理會,因為美國最多也只能做到這樣了。台灣並未富含石油(謝天謝地。)、也並非獨裁國家,美國遠遠沒有理由與藉口以「更高規格的待遇」來對付台灣。甩開國際政治的爾虞我詐,有幾件大是大非的事是馬政府應立即執行的。

一、 和美方國務院及相關單位釐清劉珊珊個人與傭人間的問題,該辦就辦,並要求美國立刻放人,以維護劉的人權以及中華民國的國格。
二、 對外嚴正堅持程序正義:即使有罪,也應該循外交途徑辦理而非直接逮人。
三、 盡快調查清楚並向國人公布真相,以維護政府威信與國家主權,拾回人民的信心。
四、 應適時掌握美國恐我傾中的心理為政治籌碼來為台灣爭取外交空間與政治利益。

在總統大選前發生這樣的國際插曲,固然為劉外交官的行為感到羞恥、對美國居心險惡企圖影響選情感到不齒與憤怒。但這正是一個考驗執政團隊如何因應危機的機會,馬政府應當適時展現魄力與巧實力,為所當為,讓事件能夠有個圓滿的結果。

爭一時,更爭千秋:評和平協議之爭中的馬蔡作為

爭一時,更爭千秋:評和平協議之爭中的馬蔡作為/林復俠

    月前十月十七號,馬英九總統在「黃金十年」記者會上拋出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議題,表示未來十年將推動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此宣示一出,舉國內外爭論不斷,民進黨也砲火猛烈批判為統一協議、賣台協議等。雖為一貫的抹黑伎倆,但由於觸動台灣人民統獨敏感神經及對中共強烈反感的意識,短短一星期,馬總統的民調竟暴跌將近十個百分點!使藍綠選情更加緊繃。究竟馬總統為何要在這個時刻拋出如此敏感議題?他是有著選舉考量還是對國家發展負責任的表現?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批判又是否合理?且看筆者娓娓道來。

爭一時,以選舉觀點。

馬總統拋出此議題,除了秉持一貫風格希望將兩岸政策說清楚講明白、對人民負責外,當然多少還是有選舉考量。在政策面來說,正如馬總統所提到的:他希望在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情況下,將「不武」給法制化、固定化。使三年來的和平狀況能夠透過兩岸簽訂和平協議而法制化以提升未來保障和平的程度,可以視之為政治上的ECFA

而在選舉面來說,兩岸政策一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差別最大之所在,也是傾向主張台獨
的民進黨最大弱勢罩門。馬總統應是希望在兩岸政策上先馳得點,在既有的正確方向上進一步維護和平的成果,以具體的行動來向台灣人民保證:只有馬和國民黨才能夠保障台海和平。徹底在民調優勢領先的時刻趁勝追擊,將拿不出具體政策、空話連連的民進黨與蔡英文拋在後頭。

但,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變化更趕不上人民的心裡話。就在記者會發布和平協議的兩天內,媒體界、學界、政界、人民一陣爭論與撻伐、疑慮。民進黨在拿不出政策的情況之下所使用的賣台老招,卻意外地迎合了台灣人民多數反中恐統的心理。誤導了台灣人民以為馬總統的和平協議是「賣台協議、統一協議」。雖然馬總統與總統府看情勢不妙,接連於十九號提出「必經公投」以及二十號再宣示「十大保證之一個架構兩個前提三個原則四個確保」,但傷害已經造成,馬陣營只能看著下降的民調傻眼。

爭千秋,以長遠觀點。

解構一下馬總統的和平協議政策,實際上是非常負責任與前瞻的作為表現。首先,兩岸問題不可能無限制地拖下去。隨著國際情勢轉移、中國日漸強大,台灣獨立的可能性早已趨近於零。台灣面對統一的壓力也日漸沉重,時間早已不站在台灣這邊,獨立也早已不是選項,中華民國在台灣必須在被中共統一之外尋找出路或生機。

三年來,馬英九總統所堅持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以及「不統不獨不武」這兩大原則在中共與中華民國在台灣之間建構出了一個嶄新的和平互動模式,不但和大陸簽訂了許多互惠協議、ECFA等,更拓展了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如免簽由51國上升至124國以及和新加坡、日本簽訂投資協議及航空協定等,在在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政策方向。和平協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把兩岸之間這種和平互動模式,從共識的程度提升到法定框架的程度,以確保台海之間無戰事,進而保證台灣的安全穩定發展。這是歷史性的任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與國家領袖應當作為、應當為人民完成的任務!

民進黨的批判,有理嗎?

許多人批評馬總統草率提出協議,將國家安全當成兒戲。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批評道:
兩岸和平必須是一種對等的協商關係,不能讓這種交往或協商掉落到一個中國前提的政治框架;必須是基於三個堅持,第一個堅持就是主權的完整,第二個堅持就是尊重民主的機制,第三就是堅持中國不能夠用武力。』

蔡主席的批評擲地有聲,內容也完全正確,但卻流於淺薄。特別是在馬總統早已提出十大保證後還做出如此簡單的回應,要就是裝作沒看到十大保證,再不然就是根本無力回應,只好自唱自的調。我們來看看馬總統的十大保證說了些甚麼:

『包括「一個架構」: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
「二個前提」:在國內民意高度共識、兩岸累積足夠互信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商簽和平協議;
「三個原則」: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的原則下,審慎斟酌推動和平協議;
「四個確保」: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的獨立與完整、確保台灣的安全與繁榮、確保族群和諧與兩岸和平、確保永續環境與公義社會。』

以上的十大保證,非常完整與明確地說明了和平協議的前提條件以及原則,不但維護憲法、維持現狀、國內民意支持、兩岸足夠互信(重點是代表我們已足夠相信對方),且必須通過直接民意與間接民意的檢驗。不但具體做到了蔡主席所提的尊重民主、確保主權、反對武力,且更加完整、審慎、有說服力。

有人批判民進黨,認為反對和平協議是否代表不要和平?其實如馬總統所說,並沒有人會不要和平而希望戰爭。台灣內部對和平協議尚無共識,是針對「怎麼簽署」以及更敏感、更核心的「以甚麼身分簽署」有爭議。以下引述一段蔡英文主席針對兩黨對和平協議所謂「不同之處」的談話。

『蔡英文更指出,總統的和平協議是在「一中」框架下進行,與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提出的不同。蔡英文:『(原音)我們在執政時代提出來,第一個他沒有政治前提,沒有九二共識的一中結構;第二個,你如果仔細回顧他當時的文件,他所引用的模型是在國際間衝突下要走向和平的過程,跟我們總統提出來,是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結構,而且是附和江澤民以來的中國方面的說法,是國共內戰延伸的產物,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他所講的東西,跟民進黨所講的東西,在主權上完全是兩回事。』

蔡主席以上的論述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
如果不以九二共識(兩岸互信的架構)為前提,你要怎麼去和對方談?
如果不以中華民國(一中)的身分為立場,你要用甚麼身分去和對方談?


拋棄和中國的政治互信將使台灣陷入危險的境地;
而拋棄中華民國的身分更無疑犧牲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
試問蔡主席要如何無中生有去建立和大陸的政治互信以及用新的身分去和大陸談判?

以上的談話很明顯可以看出,蔡英文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也不尊重過去的歷史。就是因為有國共內戰才定下了現今兩岸分治的政治格局,雖然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已經廢除,但迄今兩岸並未訂下任何停戰條約或和平協定。基本上還是處於一個準內戰的敵對狀態。,馬英九總統的和平協議就是希望能夠將三年來的和平狀態法制化、固定化提升到一個和平框架的層次,以真正結束國共內戰,展開歷史的新篇章。蔡英文主席顯然無能、也無力去處理這樣的議題,高談空論更不可能保障台灣人民的安全。

民進黨對於和平協議的砲火如此猛烈,另一方面也代表他們真的慌了。馬總統拋出的公投牌使民進黨無法再用政治手段或悲情意識來綁架台灣人民,試問,萬一台灣人民公投通過要簽訂和平協議,民進黨的臉又該往哪擺呢?這種將自身黨的政治利益放在台灣人民與國家安全之前的行為,筆者只能以可恥來形容。



一個只爭一時利益的政黨,和一位為人民與國家未來著想、定千秋事業的總統,

到底該讓誰來保護台灣人民,不必留給歷史來審判,我們自己可以判斷。

引用資料:

黃清賢:兩岸和平協議的提出是負責任政府的表現

台灣競爭力論壇 (2011-11-10 00:31)
和平協議不是統一 而是轉移統一議題
http://bookmark.udn.com/url.jsp?sid=8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