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決定人的價值--The ides of March 心得
本週二因緣際會拿到了《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的特映票,這部片在之前看到預告時就決定一定要去看,因它正是講述總統大選中擔任幕僚所會經歷到的政治秘辛與面對各種誘惑和選擇。我對政治有興趣之處正是在於它在密室裡或是大眾所不知的背後是如何運作,我想瞭解它。
本片開始講述賓州州長麥克莫里斯(喬治克隆尼 飾)正在與對手前參議員普曼進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主角史蒂芬是競選總幹事保羅手下最強的媒體發言人與貼身幕僚,年輕、且富有才華與媒體手腕,相信莫里斯能夠真正改變美國而追隨左右。卻也使得他被對手陣營頻頻挖角。此時莫里斯陣營正面臨一場極為關鍵的初選,由於對手共和黨派不出像樣的總統候選人,亦即只要能在俄亥俄州獲得民主黨參議員湯普森及其356張黨代表票的支持,幾乎就能確定代表民主黨參選進而成為美國總統。
普曼陣營的競選總幹事達菲努力挖角史蒂芬到他們陣營,也不惜以政治利益交換參議員湯普森的黨代表票支持,是個為贏而不擇手段的聰明總幹事。史蒂芬原本了解自己不該與達菲見面,但禁不住好奇而前去赴約。在得知湯普森即將投靠到對方陣營後非常焦慮,但他沒有第一時間報告總幹事保羅。
同時在競選辦公室裡,年輕的實習生茉莉卻勾引史蒂芬和他發生了關係,原本史帝芬只當作是天外飛來的艷福而不甚在意,但某天晚上一通神秘的未接來電卻使史蒂芬得知了一個天大的醜聞:茉莉不但和莫里斯有染甚至還懷了孕。
後來史帝芬將與達菲的會面和盤托出之後,令保羅感到被背叛而將史蒂芬開除。莫里斯也不再信任他,史蒂芬氣急攻心之下決定轉投普曼陣營,但和達菲會面後卻遭到達菲的拒絕,原來這一切都是達菲為了讓史蒂芬離開莫里斯陣營所設下的陷阱,不管怎麼樣他都立於不敗之地。
史帝芬在走投無路之餘也發現了茉莉服藥自殺,他深感愧疚與憤恨,於是前去找莫里斯密談並要脅他
將保羅換掉由他擔任競選總幹事,莫里斯被史蒂芬聲稱擁有茉莉的遺書給唬住了,於是決定將保羅給換掉。同時,史蒂芬密密地與掌握關鍵票數的參議員湯普森見面,同意了他擔任副總統候選人的政治酬庸,從而奠定了莫里斯的進軍白宮之路與自己總統首席幕僚的地位。
本片的劇情非常緊湊,各個人物的性格描寫生動、事件轉折也令觀影人沒有太多時間思考,在一百分鐘之內描述一個影響美國的政治權力與醜聞內幕,深刻地描繪出了政治是如此地醜陋。大家一定想不到看起來正直、有能力、有主見、拒絕政治酬庸以贏得權位的莫里斯竟然有性醜聞,且最後為了總統之路做出那樣的決定:犧牲自己最忠實的總幹事。
保羅是個盡忠職守、值得信賴且道德要求高的總幹事,但他並不是一個絕頂聰明且稱職的總幹事,在政治圈裡,講道德太過於天真了。如同達菲所說:「三十年來我看過太多有希望的民主黨人落選總統只因為它們不肯和大象(共和黨)玩潑糞。」且只因為史蒂芬和達菲見了一次面(也沒透露甚麼)就要把他開除實在太過於嚴苛與不盡人情,對己方陣營的戰力也是極大損傷。
達菲雖然不是主角群之一但我還是想談談他,我認為他相對於保羅來說是一個極為稱職的總幹事,他的心裡只有贏,且聰明地執行每一步的決策。如果得不到史蒂芬那他寧可讓對手也得不到,從約見史蒂芬的一開始他就贏了,不管如何對他來說都是一個win-win的局面。但他的可惜之處就是沒料想到史蒂芬發起狠來竟一次搞定了湯普森和莫里斯,讓他倆能夠達成協議共同競選。
茉莉,身為一個政治圈的實習生,我認為她實在太不潔身自愛,由本片劇情看起來,她和包括莫里斯、史蒂芬甚至三號幕僚班在內都和她有染。不但毀掉了自己的生命,也劇烈影響到整個競選陣營的團結氣氛和選戰步調。史蒂芬當初和她說得對:「你不應該待在這裡,快回家吧,在這裡只要犯一次小錯就得出局了。」但身為政治世家的女兒,會踏入與參與政治圈卻是不得不的必然與悲哀,算是個悲劇人物吧。
莫里斯是個沒有傳統保守政客虛偽氣氛的候選人,不但有傑出的施政能力,也極為正直與坦率。他的心中對於政治與競選有許多的界線不想妥協,但一次一次都被現實與幕僚所逼勉強同意。這一次面對湯普森要求以內閣職位交換他的支持,莫里斯感到憤怒且向保羅與史蒂芬表達絕不妥協的意願,使保羅和史蒂芬感到為難:老闆堅持不要簡單的大勝而要為了堅持道德價值選擇面對一個辛苦、未知且可能輸掉一切的未來。非常令人敬佩,但這樣在政治圈裡真的可行嗎?
原本對於本片會用甚麼樣的醜聞來引爆劇情令我感到好奇,但竟然是在正直、愛妻的莫里斯身上發生性醜聞,即使只是一時亂性卻也造成了極大的反差,不但向我們啟示了世界上是沒有完人的概念。更精采的事當史蒂芬與莫里斯為了此事在餐廳的廚房密談時,從黑暗裡出現的莫里斯似乎表示著莫里斯的黑暗面與現實面,從這一幕開始他轉變成了一個權謀的政客,為了權位與保住自身的名譽不惜犧牲忠實的老夥伴,與和湯普森一起出現在造勢場合的那團結一幕對比顯得極為諷刺。
本片給我最大的心得是:本片的關鍵點是在於考驗人性:你必須不斷的做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考驗你的人性與突破你自以為是的道德規範。我也自問,如果我是史蒂芬,我是莫里斯,我會為了面前唾手可得的巨大權位或是政治利益而輕易地犧牲某些價值嗎?如果無法做出選擇,是否又會為了「我是為了人民的巨大福利與這個國家的未來」為藉口而說服自己的道德良心?如果自己真的是能夠改變國家使它變得更好的人,拘泥於良心與道德是否真的對得起人民呢?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