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波台灣主體意識/林復俠
前幾天在一個場合偶然被問到關於對台灣的認同以及台灣認同是甚麼,這個問題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可以很政治也可以很歷史,我簡單說說我的想法。
現今提到台灣主體意識,許多人會想起前總統陳水扁從前總統李登輝那所繼承來並大力提倡的新溫和台獨路線:希望透過台灣人民對彼此是生命共同體的認同,建立以台灣為核心的國族觀。雖然我個人是持反對台獨的立場,但不得不說這套新論述較先前激進的台獨好聽好看多了,當然也就更危險、更有蠱惑力。但今天我想談的台灣主體意識並不只是單純大家聽過的台獨那一套。
就我們能夠學習到的歷史,最早大陸的漢人自五、六百年前或逃難、或流放、或壯遊,陸續來到台灣定居、開墾、經商,或做為劫掠的據點。並和島上的南島語族原住民產生互動,共同歷經過不同時期的外來政權(荷據、明鄭、清領、日殖民等)統治,台灣形成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並存。而台灣人意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來自於對他者的排斥進而尋求與形成的自我認同。第一次是被滿清拋棄割讓給日本時對於日本人的厭惡與反抗、第二次則是國府播遷來台時對於外省人的不理解與失望、埋怨。第三次則是上一段你所看到的那樣。
在不同的時期及針對不同的對象,不管是叫做「台灣意識」還是「台灣主體性意識」,它都在台灣人真正成為一個國族以先概括性地描繪了台灣人的集體政治意識與核心價值,我認為這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不過,台灣主體意識雖然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名詞,曾經為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與族群服務。但就事實上來看,它應該是一個流動性的概念,也許昨天的台灣主體意識代表了島內獨派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建國理想;但明天可能就會變成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堅持自由、民主、法治的中華民國體制以對抗中共併吞的最後象徵。
誠摯希望第四次台灣人形成自我認同的過程,不再是為了抵抗外敵而勉強凝聚,而是為了化解內爭、同心協力。如同島內版的「九二共識」,它很可能足以成為讓藍綠雙方消彌紛爭找到共同公約數的新起點,最重要的,今天是輪到我們來決定它的內涵,甚麼是台灣主體意識?拋開政客的詮釋,我們說了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